人物访谈 | 李帅:兴趣与规划,伴我成长到永远

发布者:刘智晨发布时间:2024-03-22浏览次数:10

采访者说

李帅同学是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于2019年加入本实验室的,目前正在攻读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博士学位,担任带组博士已有几年的时间。其主要研究方向涉及移动隐私安全与合规等,研究兴趣重点关注于隐私全生命周期环节内的安全与合规问题,发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安全漏洞与违规风险,获Opera等国际知名厂商的认可与致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S&P、CCS、Usenix Security等知名国际会议。

李博不仅学业优秀,为人还特别质朴踏实,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有着非常好的教养和综合素质。带着钦佩之情,抱着学习的态度,汇集了同学们的共同期待和心声,我们采访了李帅学长。

采访内容

Q1:学长您好,作为硕士新生,我对读研还挺有新鲜感的,我想请教一下,您在经过几年的硕士科研之后,是怎样下定决心继续攻读博士并选择目前这个研究方向的呢?这个决定对您现在的影响有哪些呢?

A1:读博的话,主要还是因为很感兴趣吧。因为在硕士期间,每次当我读到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的时候,就发现我还有好多理念没有去探索、去碰触。每当我读到其他学者那些比较好的研究成果时,就会觉得很兴奋,觉得这个点特别有意思。甚至说,有一次看了一篇关于国外移动应用漏洞的论文,我就会想去尝试在国内的APP里面去找一找相近的问题。同时,我会在检测方面产生更进一步的想法,思考这个方法是否完善有效。

在读博之前,也就是刚毕业或者毕业前一年这个时间段,你需要对自己做一个判断,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学术抱负的话,那我建议你可以考虑攻读博士。我自己当时就符合这样一个情况。

选择读博对自己的影响是很显而易见的。我会有一个更高的学术平台,能够有更好的资源去帮助自己实现自己当初的学术理想。也就是,我自己也会铆着一股劲,一定要在某个领域里面研究出一些成果,并且成为这个领域的一分子。而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能够开拓出来这个领域前沿的新方向或者新理论,或者发现一些新问题并提出SOTA解决方案的话,也将具有非常实际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成就。

Q2:感谢学长分享,那相比硕士,博士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不同吗?此外,您平时是怎么平衡学习和休息的呢?

A2: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读硕士的时候,导师会给你做一个方向性的指引。比如说,在一个森林里,导师会告诉你哪个方向可能会找到兔子。然后,硕士生要做的就是去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努力去那几个方向抓兔子。但博士研究生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找兔子在哪儿,判断哪里可能有兔子,而不是等着导师给一个明确的指引,当然导师的引导和必要的方向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与硕士生相比,博士生更多的是需要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而研究生会更加侧重于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除此以外,博士生的学术视野也需要很广阔,对整个领域的学术脉络、发展演变还有趋势等要比较了解,且要有自己的判断,这些可能是硕士阶段相对不太会注重的方面。

学习和休息的balance的话,其实核心准则很简单,就是首先做一个事儿,你必须要有一个兴趣为导向,这个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一旦后面你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这个东西没有兴趣支撑的话,你会只把它当成是一项任务。去做的时候,往往会浅尝即止,觉得累了就会停下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里面,如果你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很感兴趣,你就会想着把它研究透,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乐趣。实际生活中,我在工作日里肯定是以科研为主。周末的话,我会适当地有一些自己的社交活动和一个休闲娱乐,让自己放松一下,来保持一个张弛有度的状态。如果平时还是觉得很累的话,那肯定是张弛调整的节奏没找对,或者说是兴趣点还没把握住。

Q3:您的比喻很有趣形象,我也会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的。但作为刚入学的硕士生,我对未来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始终有一些迷茫,请问学长,您经历过这个阶段么?如果有的话,您当时是怎么处理?

 A3:我记得很早以前我一开始进来的时候,自我感觉自己的idea是非常多的,同时对于学术研究很有兴趣,也很有抱负,所以我会阅读大量的论文。读完论文之后,我会对它们“评头论足”,分析每篇论文的优缺点。对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论文,我会去做一个梳理。梳理完之后,举一反三的衍生思考往往会带来特别多的idea。

但有一次,我发现最新的论文里面有个idea,这个idea我很早之前就想过、提到过,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我能先于该文作者做出来、先发表出来的想法。之后,在我无意中跟杨珉老师沟通的时候,我就提及了自己这样的一个认知。但杨老师随后的一番话点醒了我:“即使这个idea你同样注意到了,把这个idea落实下去,然后再发表成顶会论文,你觉得自己已经具备这个实力了吗?包括论文写作的能力、工具设计和实验推进上的能力等等。比如说,那篇文章设计的工具,你能不能达到同样的水准,甚至是超越他?”后来,我发现自己确实写不出人家论文的那种感觉。对于开源工具,我经常看看他们的源码,学习他们的实现方式。然后,和自己写的工具做对比,就会感觉自己可能在目前这个阶段确实写不出来,或者只能写出一个比它更差一点的。在那个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到底是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就是能力成长的一个关键点,也就是说,先找到那些最优秀的作品,通过阅读它的源码和论文,自然就能体会到自己跟别人之间的差距。如果是在专业知识方面,也就是科研方面的一些技术如果自己掌握的不太够的话,那就按照自己的路线走,一步一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在科研的整个过程中,你会在很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还有一点,对很多同学来说,找工作涉及的一些能力会困扰着大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技能。其实,在我看来,面试的那些内容本身属于一种八股,是一种偏应试的东西。你最后花一个月或者花一个半月的时间,往往就能很快去掌握。当然如果在平时的科研生活中就比较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其实能力的成长也会更快更好更自然。

 Q4:在对待科研和学习压力方面,如果当同年级其他同学发表顶会paper的时候,而自己的工作进度受限,这个时候应该怎样对待强大的压力和别人的评论呢?按照您刚才说的,您又是如何坚持住自己的初心和信念、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努力推进自己工作的呢?

 A4:好吧,这一下子勾起了我内心的伤痛了啊。就是当你注意到实验室里你周围的博士发表过四大顶会的时候,你的压力感会很自然而然地就来了,而且那个压力会压的你喘不过气来。我当时就是这样,我立马就产生了一种想法:哎,周边的人都比我优秀的太多了,我是不是不够称职?我是不是做的还不够?我之前引以为傲的那些兴趣、抱负,还有那些idea,好像它们完全不值一提,我当时完全就处于一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状态。说实话,自己心里其实真是想过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一旦开始承受因与他人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压力,时间长了之后,甚至连自己都会怀疑自己研究的意义以及价值。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记得一定要及时跟指导老师去沟通或者让自己重新冷静下来,客观地去评估一下,自己的工作是不是仍有价值。如果确认仍有价值的话,那么投稿不中的问题,往往就是其它方面比如论文撰写等等的问题了。只要这个论文的质量或者贡献达标了,最后都会发出来的。所以说,对自己工作的自信是千万不能随便丢掉的,否则,不光是焦虑的问题,后续还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后果。

另一点,当你很焦虑、很烦躁的时候,不要让自己的思维模式持续沉溺在焦躁之中。因为到了那个阶段,压力会导致你天天熬夜,然后身体会随着这个状态垮掉。对于这种情况,我建议,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梳理或疏导。一方面可以跟好朋友们谈谈心,来自朋友的鼓励真的很重要。你可以想象一下,比如夏天的时候,大家喝着啤酒撸着串儿,然后一起聊一聊以后人生的规划和人生的目标,这样一个交心的过程,其实能特别舒缓心理上的压力。然后,再切换到科研场景的时候,状态会比一开始好很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运动不仅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好,而且还能够帮助释放压力。

到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我会给自己的目标设定一个时间点。如果这篇work还是没有得到实现,那我会尝试quit。我并不是鼓励同学们轻易quit自己的方向。尤其是读博的同学,我觉得他们应该都是想得比较清楚了,都想要在自己的领域里有一番学术作为。但我刚刚说的quit那种情况是,比如说一篇work做了好几年还是没有发出来,已经给自己那种难以想象的压力了,那么这时候是要认真考虑一下自己后期的规划了。

最后一点,就是不要在那种焦虑中迷失自己。别人比你更好的时候,你不要去太羡慕,别人暂时不如你的时候,你也不能有自己还算行的心态。与其天天和别人比,倒不如要和自己多比比。比如说要经常自我反省一下:相对前一个阶段,自己是不是成熟成长的足够多了?是不是达到自己的目标了?自己以前的学术抱负、学术兴趣那些东西自己还认不认可了?是不是还能继续推进下去?只要在你的内心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你推进work的时候,你的信心会慢慢积累起来,也不会存在迷失的情况。

Q5:听着学长这么说,我感觉到自己的压力也一下子大起来了。说实在的,您这么认真,这么坚持,还能始终如一,实在是让人由衷佩服,请问学长您是怎么做到的呢?在这方面您有哪些经验方便跟学弟学妹们还有后来者们分享呢?

A5:关于坚持,最重要的一点肯定是兴趣。我始终强调,做一件事儿,如果你没有兴趣的话,就代表你不可能把足够多的精力和心思放在上面。当你真的选择了一份想去从事的事项时,一定要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因为这样的话,对于你的投入,你会有一个正反馈,这些反馈也能来促进你干得更好,所以兴趣是让自己坚持下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这个真的很重要。第二点,是对事情有一个预估或者说判断。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一个领域,也可以根据未来的趋势做一个预估,比如说现在的一些新闻大环境、国家政策,也可以根据四大顶会的论文来预估,它其实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术研究的趋势。当然了,还要考虑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比如说自己未来的事业是想要做成什么样子。对于整个规划,如果你有明确的、清晰的自我定位,其实这也会指引你坚定地走下去的。这规划时间不一定非要十几年、二十几年,五年之内其实都可以。比如我会经常问自己,自己希望自己在五年内变成什么样子?在现在身边的人里面,有没有自己想要去学习的模范,然后我会去研究一下他的人生发展脉络。在他的规划路线之中,哪些是我可以借鉴的地方?一旦确认这些地方,我觉得自己就有了一些信心,代表自己的路不是从来没人走过。当然,如果大家有自己认定的路的话,那就坚定走下去。有了参考模板之后,就能够从其他人的发展轨迹里看到自己的哪些点是要留意的,因为这能帮助你更好地去坚持走好自己规划的人生道路,最终去实现它。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做一些调整。就像古话所说的“三岁看到老”,虽然路线会有很大变化,但是那个核心可能会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工作中的李帅博士

Q6:确实,兴趣还有人生规划真的太重要了,我也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了。学长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作为带组博士的经验,这样也能为咱们实验室的梯队建设、领军学生和骨干学生的培养,还有传帮带工作积累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A6:客观地说,有些同学是很有自我驱动力的,他们会去主动探索一些事情。当然也有一些同学是中规中矩的,比如说你是带组博士,你分配给我一个任务,那我就按照时间完成就行。所以我给带组博士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像团队里面有自驱力、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其实不需要对他们做太多的管理工作,更多的呢,是在兴趣上对他们做一个引导或者共同探讨。对带组博士来说,和这些同学沟通交流的时候呢,本身也是一个头脑风暴、互相受益的过程,会碰撞产生很多的idea。另一方面就是团队里面一般既有核心骨干,也有刚进来的培养成员。核心骨干呢,一般是技术能力很过关,但是自驱力上可能会相对弱一些。带组博士要做的,就是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把他们的能力很好地引导到他们感兴趣的这个领域上。那对刚进来需要培养的同学呢,就需要多留意他们的成长过程,看他们有没有一些问题,平时也要尽可能地多和他们交流。然后是团队培养上的一个问题,建议带组博士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去管理组内同学,必须清楚地认知到每位同学在团队里担任的角色,做到因材施管。带组博士要规划好项目里任务的分工,让每个人知道自己做的小task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才能增强大家的参与感。

第二点,是团队的反馈,比如说如果团队建设做得比较好了,还需要有一些正反馈去激励大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单单一句肯定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这句话是很重要,但除了语言激励以外,还可以进行一些团建活动,大家可以通过活动增进了解。中间的要点就是要提供正反馈,不能光提供负反馈。

第三点是要想好团队的规划。带组博士不能忽略组里同学未来的发展规划,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团队里面每个成员的状态。这个也希望大家都非常主动地去互相协调,但是如果没有的话,带组博士可能要适当地多花一些心思。团队的规划还包括后续科研的方向、后续团队人员的变动等等,这些都是带组博士需要考虑的事情。

Q7:我平时有一个困惑,就是同学们讨论科研问题时,有时候大家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甚至意见相反,那该怎么处理最合适呢?学长您有什么好办法么?

A7:这其实也很正常,就算idea完全相反,它只是作为解决最终目标的多个可选项而已。可选项之间可能有些相反冲突,但并不是说这两个idea的观点就构成正面冲突了,所以完全冲突的情况其实比较少。

但核心的一个点呢,我觉得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是不是平等的?是不是相互尊重的?如果你能感觉到那个时候已经有些情绪在里面,那这个讨论就没有太多意义了。但如果是像刚刚说的那种围绕idea层面的一种讨论,就是别人确实提出了一个观点,表面上看是对你的idea的一种否定,但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个时候其实更多的第一反应是站到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个想法,也就是所谓的“换位思考”。如果我想不明白的话,我就会进一步提问,从而沟通出更多的细节。然后,我会逐步试图理解他是出于这样那样的一些事实的考虑,只要觉得有道理,那我就慢慢接受,通过他人的idea健全和完善自己的idea,这也是取长补短、互帮互助、互相借鉴的具体体现。

Q8: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方面,不知道您是否已经有了什么样的想法或者计划?是否已经确定了将来的工作领域和职位?

A8:博士生的就业其实路还挺宽的,你可以选择继续读博后,也可以直接去找教职、考公务员,或者去事业单位、国企单位。当然了,对于咱们计算机行业,最常见的是找个互联网大厂。路虽有千千万,但其实你要明白的一个事情,就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在哪里,你的规划是以什么为重。因为现在的国际大环境比较复杂,你就会发现来自最近这几年毕业的同行博士的竞争压力很大。我可能先从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也就是移动隐私、安全合规这样一个方向开展下去。但是呢,具体选择哪一条路线,我现在自己也还比较纠结,这里面也有很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我暂时打算采取一个策略,就是每个行业我都去试试看,了解清楚每一个的情况,最后再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

Q9:那我先预祝学长求职顺利、事业一帆风顺啦。说实在的,在学业和事业之间,求职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在求职过程中,学长您认为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呢?您打算怎么应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市场呢?

A9:我觉得吧,这个问题的要点是先要搞清楚对方的诉求,否则就算你确实有能力,如果对方并不需要的话,你再有能力也白搭,所以首先要先聊清楚对方需要什么。只有在聊完后,你才知道你之前的那些研究、那些工作积累是否能服务于对方。比如现在企业有一种需求,就是做这种隐私的分类分级,什么叫分类分级呢?对于不同的行业领域,它们的隐私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隐私需要做一个分类。然后分级是指,隐私之间的敏感度是不同的,也有互相包含的关系,所以隐私这个东西是很复杂的。在解决分类分级的时候,我就会去想我做的事情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形成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如果面试官觉得你的这个想法非常有价值、有意义,那就说明人家认可你的某种能力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诉求。这时候,你的一个核心竞争优势就出来了。

所以说呢,大家首先要沟通一下,了解一下对方在做或者想做的事情,然后要对这种事情进行梳理,弄清楚自己的哪一种能力可以称得上优势。等这一点梳理出来之后,当别人提出一个诉求的时候,你可以从自己做过的事情里面去快速梳理出有没有合适的点。这样面试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你在这个过程中也肯定会比别人有优势得多。像简历等等方面,做得花里胡哨与满足合格的门槛之间其实差别不会很大。更重要的是后面的面试,只有通过面试,用人单位才能了解你的思维模式,在这些过程中,如果你有一些硬核的东西能够表现出来的话,那肯定会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Q10:学长的这些话让我想起来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最后一个问题,学长对学弟学妹们的学习或者生活方面有哪些建议么?

A10:其实,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还挺多的。学习方面,第一,我还是要强调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如果你有兴趣,那很好,如果你没有兴趣,就一定要培养和引导自己的兴趣,否则后面完成任务式的心态会占据主导,你也会越做越痛苦。如果没有兴趣,硕士生涯不可能是一个非常快乐的研究过程,因为在这个阶段,你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科研任务,然后不断做,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或者说压根不会去留意,也就感受不到兴奋点,从而就会觉得比较痛苦,所以你必须拥有一个兴趣导向。

第二,就是一定要清楚自己整个生涯的规划,要有对未来的一个安排。有些同学在研究生入学之前就已经参与到一些项目的研究了,所以他们不会像刚进组的同学那样对项目的整个流程不清不楚,他们至少知道大概要怎么做,在推进的时候呢,和带组博士的沟通就容易得多。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这个规划不单单是指毕业的规划,更多的是指自己成长上的规划,先准确评估好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水平,然后搞明白自己能够通过干什么、怎么干才能更好地成长。

第三,就是多跟带组博士聊。毕竟,带组博士在各方面的认知上基本都是比较完整的,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的经历很丰富,另一方面,他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一般来说也是非常优秀的。多和带组博士聊,不管是在什么场合,具体科研的过程也好,吃饭的场合也好,或者走在路上的时候也好,一起打球运动的时候也好,尽量多聊一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另外要经常多有一些想法,和带组博士经常头脑风暴,也是相当有意义的过程。第四,就是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在沟通方面的能力,这对大家以后的职业发展来说其实非常重要。比如说,在讨论班上,你该怎么样和一百来号人分享你阅读的paper。或者在介绍自己工作的时候,你该怎么样向不同的受众个性化地“推销”这样一个事情。最后一个建议呢,就是大家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这个和前面说过的问题也有挂钩的地方,比如说该怎么样平衡好科研和休息这个事情。不仅需要找到节奏,还需要学会维持好这个节奏,同时也不轻易受别人的影响,不要太和别人比。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之后,你需要去规划什么时候自己应该输入了?什么时候自己应该输出了?什么时候自己应该进行工作和休息的切换?这个节奏是需要不断磨合尝试的,直到你发现某种节奏可能更适合自己。可能后面会因为工作上的一些事情,还会对这种节奏进行调整,但一般两三个月之后,你就能够重新快速恢复适应到这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里面去了。这个工作节奏呢,千万不要太受别人的影响,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影响,你要跟自己比,按照自己的规划走,扑下身子、沉下心,不会错。

Q11:衷心感谢学长的分享,学长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以看出学长对咱们实验室的科研和同学们的传帮带工作,真是付出了真心实意和最大的心血。对我来说,学长的这些话确实是高屋建瓴,够我消化很久的了,我一定加紧学习,好好吸取里面的营养,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再次感谢学长!

A11:希望通过大家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咱们的实验室能够更上一层楼,祝大家前程似锦。

后记

在这次与博士生学长的交流中,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他口中频繁出现的两个词汇——“兴趣”和“规划”。

首先,学长强调了“兴趣”在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性。他不断强调,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充满热情和好奇心,那么他才会走得更远。因此,他建议年轻学子在选择博士研究方向时,应该追随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在艰苦的博士生生涯中保持持久的动力和毅力。除此以外,学长也着重强调了“规划”的重要性。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制定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详细计划,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节奏。

在采访结束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两个词汇的重要性和价值。希望通过把学长的经验之谈和故事分享给更多的同学和朋友,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转载自 复旦白泽战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