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史一哲:兴趣与坚持,完成到博士生的转变

发布者:刘智晨发布时间:2024-03-22浏览次数:11

采访者说

史一哲同学目前是我们实验室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软件代码安全分析,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经过一系列的选拔和考核,已经确定将于2023年9月正式转博。

我们作为即将升入研二的学弟,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发现他作为学长确实有特别的优秀之处。我们了解到:史一哲学长是复旦本校的本科毕业生,读研时是专硕,他在当前流行的小程序里发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安全问题,经过短短一两年的硕士学习,他就脱颖而出,即将正式加入博士生的行列。

他不仅学业优秀,为人还特别朴实诚恳,待人特别谦逊亲和,我们都亲切且尊敬地称他为“哲博”。对我们这些刚刚结束研一却很多事情都尚未理清头绪的学弟学妹们来说,他的榜样作用还是很明显的,于是我们满怀钦佩之情,抱着学习的态度,带着一些待解之疑,采访了史一哲学长,争取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启发。

采访内容

Q1:在我们眼里,你是很优秀的,很值得我们这些学弟学妹向你学习。我想知道当你以前研一时,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都很优秀,你会对自身定位产生心理落差吗?对此该如何进行调整和缓解呢?

A1: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吧,不过我确实经历过这个过程,这也是我当时意识到的一些问题给我带来的一些感受。在我接触一个新领域时,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做得不是很满意,我那时确实会有心理落差,甚至觉得自己是否有点志大才疏了,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千万别过分自我贬低,当我觉得在某些方面不够好时,我一般都会主动去进行学习和改进,最好是和优秀的学长学姐们多交流,多听听别人的经验教训,对自己肯定有好处。

Q2:加入实验室后,你认为你在哪些能力上的提升最显著?是工程能力、思考能力还是管理能力呢?

A2:首先工程能力肯定是有提升的,因为代码肯定有自己实现的部分的,其它方面的锻炼也是有的。我认为更有益的还是思考能力这方面。刚进入实验室那会儿,凡是遇到问题,我只会想着尽快去解决,有些一根筋,直来直去的比较多,并没有做更深层的思考,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如果遇到问题,我会更多地进行一些发散性的思考:能有什么样的应用场景呢?会不会带来一些其它方面的影响呢?现有工作对此的解决是否有缺陷呀?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呢?有了这些思考,就能逐步形成一个新的idea。

史一哲(右二)与导师交流进展

Q3:与导师沟通时会存在障碍吗?该怎么样提高沟通效率呢?

 A3:有时候也会,所以我觉得提高沟通效率挺重要的,得让导师明白你遇到的问题和规划。比如,你可以在和老师沟通前,准备一个PPT,准备一下这次沟通需要交流的内容。另外,因为老师平常比较忙,得提前和老师约一下沟通的时间,当学生的肯定也要注意好礼貌,请教老师时尽量谦虚一些。沟通的时候,要做好记录,把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尽量都记下来,不然肯定会忘。

 Q4:当你接到实验室的新任务时,你通常会怎么安排和规划它们呢?

 A4:刚拿到一个新任务时,往往不太了解全部情况,对整体还没有一个较好的把握。这个时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调研,这一步的目的是明确任务的要求,不然就不会形成一个合理的计划对吧。接下来,就需要针对性地对整体进行拆分,细化每个部分的具体目标。

在对任务拆分的时候,其实并不需要在初期就将所有部分都分得很细,更多的是要先搭建一个初步的框架,然后在推进进度的过程中一步步完善。至于一些细节问题,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举个例子吧,那还是我第一次接触Android隐私分析的时候,我当时先和学长学姐交流讨论了一下目前的技术框架和路线,比如需要使用soot进行静态分析,然后我针对需要的技术点进行了学习和实践,再去不断地搭建和完善工具。

工作中的史一哲

Q5:在面对多个任务同时进行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分配时间和精力呢?

A5:说实话,再强的人也都没有三头六臂。要是出现这种情况的话,肯定要考虑各个任务哪个更优先了,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优先级很重要。还有,在面对一个任务时,往往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做,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得有一个团队共同推进,所以需要合理地给组员分配任务,大家共同完成。

干脆举几个例子吧。如果是进行工具开发,一般我会自己先梳理一个工具的框架,然后让组员一步步去完善功能。如果是一个调研类的任务,我会先提前了解任务的内容,明确这个任务的目标,再以此为依据,把这些具体的任务目标分配给组员。再比如,要是需要兼顾科研任务以及一些合作项目时,我一般会每周列一个To Do List,这样蛮清晰的,先写出这个星期每个项目需要完成的目标,然后列出需要完成的每部分任务,这样就能很方便地根据这个list与团队成员进行任务划分和推进,而且我们也会定时进行交流,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Q6:如果一项任务被卡在某个环节,一时半会儿难以继续推进下去,有没有一些比较通用的方法来解决呢?

A6:我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以前摸索过很久,也对比了很多方法,我觉得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去读一些相关的paper,看看别人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至少能找到一些灵感。哦对了,其他领域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也能提供一些参考,这种时候可以看看能不能做一些迁移。

如果是刚结束了某个工作,而你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压根没有头绪的话,这种时候最好还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吧,比如可以去找到相关领域近几年的文章来读一读之类的,在此基础上应该就能思考一下自己现在能做些什么事。现在有很多工作可能还只是处于一个刚起步的阶段,可以尝试着去寻找有哪些能继续挖掘的点。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包括读paper、看case、读文档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可能也会是一个切入点。你要是有了一定的想法,就要及时开始调研了。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就是可以多跟实验室里的同学还有学长学姐进行交流。

就拿我目前正在推进的项目来说吧,当时设计方法论的时候卡住了很久,因为现有的研究方法都不能解决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后面和AI组的同学交流了一下,他们提供了很多我之前没有思考过的思路,通过阅读相应的论文,也帮我找到了比较好的备选方案。

史一哲(左一)与组员交流项目思路

Q7:看你每天工作这么辛苦,那你有什么课余的兴趣爱好么?是怎么调剂这么繁忙的科研的?怎么安排日常学习与休息的时间呢?

A7:平时我喜欢打球,有时候也和室友一起出去溜达溜达。当然啦,如果时间紧张或任务重的时候,那就没辙了,我肯定得把重心全力集中在实验室的工作上。话说回来了,劳逸结合还是有必要的,我还是建议大家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抽出一些时间适当放松放松。俗话说得好: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史一哲(左一)参加实验室组织的乒乓球比赛

Q8:你当时决定继续深造攻读博士时,有什么特殊的想法或动力么?

A8:说到转博呢,我更多的是兴趣驱动的,我这个人喜欢跟老师同学们一起思考问题,一块儿寻找解决方案。我对科研的兴趣比较浓,经常能从这种生活中获得乐趣。这样的生活方式我很喜欢。

不瞒你说,我考虑过以后的发展规划,还是倾向于当老师。读博呢,也能带来一些规划上的正反馈。这种相对平稳的生活我比较喜欢,它也很契合我的兴趣,虽然四平八稳,但是刚才我说的解决问题之类的兴趣也能得到满足。

Q9:到九月份,又有一批新同学就要正式入学了,你对即将正式加入实验室的新同学们,还有即将升入大四的本科生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建议?

A9:我是本科时加入的实验室,实验室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极大地感染了我,感谢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我在方方面面成长了许多。我觉得在本科期间可以走进一下实验室,这样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到不同的科研方向,而且在参与实验室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很快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兴趣,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道路

即将正式进入实验室的学弟学妹们,欢迎你们的加入。你们即将迈入崭新的科研生活,我觉得有几点很重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一是积累,需要在科研方向上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这是向前迈进和成长的重要基础,二是思考,在科研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思考的习惯,这样就能经常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还有最重要的是交流和讨论,科研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完全应该积极跟老师还有优秀的学长学姐们经常交流,沟通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大家集思广益。

后记

在和哲博交谈的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两个词是“兴趣”和“坚持”。对科研的热情和不懈的追求帮助他一步步完成了由硕士生到博士生的转变。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哲博身上洋溢的学术激情和持之以恒的优良品格。对实验室的同学们来说,这些都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另一方面,从哲博的个人经历中,我们也收获了很多启示。他从刚刚加入实验室时一名普通的硕士生逐渐脱颖而出,一步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团队leader,每一步都有迹可循。“天道酬勤”这四个字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无论起点如何,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都有可能收获累累硕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家加油!


(转载自 复旦白泽战队公众号)